新京报:不能以谣言“回击”刺耳言论
新京报:不能以谣言“回击”刺耳言论
2013-07-19 来源:新京报 作者:admin一些学者的刺耳观点即使有错,以谣言、人身攻击等“回击”,也绝不可取。
7月16日,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易延友因一句“强奸陪酒女也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”,陷入舆论漩涡。该言论招致网友的激烈攻击。大多数人从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”的立场出发,反对易延友的这一观点。
17日下午,易延友就此发微博致歉。但在此之前,另一则消息已在微博传开,即:“易延友在校一周记者会上表示:网络是暴民的天堂,必要时,国家可以断网。”第二天易延友回应,自己没有说过“断网的话”。显然,这是一条急于对已遭公愤者“再踩一脚”的谣言。遗憾的是,许多人轻信了谣言,从谣言帖的巨大转发量和后面队形整齐的“义愤填膺”就可看出。
这样刺激却明显荒诞的“脏水”为何轻易就泼到了易延友身上,与当前网络上的大众传播心理有关。
现今,当一个学者发表显得出格、挑战常识的言论后,很容易被网络上汪洋大海般的反对声包围,这个时候,反对者中出现谣言、人身攻击,也很容易借势传播。有些人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“另类”批倒、批臭,而突破了言论自由的底线。
易延友的观点本身,当然值得商榷,其最初发表时挑战公众常识的意图也依稀可见。但如何对待学者的刺耳言论,测验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程度。应该说,一般的批评、质疑,是发表“另类”言论者应该承受的,即使其观点在专业领域有特定价值。但谣言和人身攻击必属不当,有些评论者对易延友此事的表态也让人感觉别扭,比如有人批评说,“我们需要易延友这样的精英吗?”
胡适曾说:“宽容比自由更重要”。容忍悦耳的言论不叫宽容,允许刺耳的言论,而能以平常心与之探讨,才体现自由的精神。舆论场的功用,不仅在于形成合力,推动当下特定事件得到公正处理,更在于逐渐形成理性成熟的辩论氛围,为以后更多、更复杂事项的讨论,提供冷静、可靠的平台。
□西坡(媒体人)